最新动态
- 发布日期:2024-06-24 16:37 点击次数:159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春耕复夏耘,秋收冬余藏
中国是世界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
千百年来
中国人民对土地、对粮食
沉淀出深植于心的情感
2024年5月23日,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曲村,农民驾驶收割机收获小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闫鑫摄)
在中国的版图上
中部地区
枕黄河,穿长江,平原相连
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用全国约四分之一的耕地
生产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粮食
为“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注入坚实底气
在位于河南新乡的
中原农谷的高标准农田里
初夏时节,一片麦黄
打开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在这里
田野上的新图景
不是老农傍耕牛,不是简单的机械化
而是无人机助力喷洒农药
智能灌溉遍地开花
田间用栏杆围成的“六情预警监测站”里
苗情、灾情、病情、虫情、墒情和肥情
在LED显示屏上说着“话”
2名技术员,每天可完成8万份样品检测
为啥?
“有智能机器人的帮助嘛”
2024年5月16日,工作人员在河南省中原农谷高标准农田查看农业物联网数据。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你可见过专业的农业大棚
专门用来养“枯枝败叶”?
中原农谷就有这样的大棚
原来,这里以粮油作物育种为核心
研究“病苗”是培育良种的另一面
打好种业翻身仗
田里田外展担当
这是2024年5月31日在位于河南新乡的中原农谷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人工气候室内拍摄的培养架上的小麦苗。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这里的神农种业实验室
已培育出82个农作物新品种
“新麦58”“郑麦918”接连刷新
我国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纪录
这里还培育出“像枣一样”的猕猴桃
不长毛、不用剥皮,甜蜜沁人
中原农谷致力于打造
“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
现代加工,冷链物流,电商平台
让农产品走向五湖四海
5月31日,科研人员在中原农谷神农种业实验室工作。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在中原农谷
农业不“古”,农业不“土”
农业不再“远离”城市
农业也是成就梦想的舞台
26名职业农民
管理种植上万亩农田
耕地、插秧、植保、收割、烘干
全过程机械化作业
这在“江南粮仓”江西南昌蒋巷镇的
智慧农场里已成为现实
这是2024年6月5日拍摄的位于江西南昌的智慧农场,建有配套的谷物烘干、仓储等设施(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天宇 摄
南昌智慧大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运用水稻种植全程数字化AI视觉识别技术
智慧化管理平台等
不仅能实现宏观长势识别
灾害预警、病虫害诊断
还能实现“从田间到舌尖”全流程溯源
做到稻米生产全程质量控制
打开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这里还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在谷物烘干中心
一袋袋由稻壳、锯木屑
压实加工而成的生物质燃料
正等着为谷物变“干货”服务
这种燃料清洁无污染
草木灰还能当肥料
这是2024年6月5日拍摄的位于江西南昌的智慧农场里,无人农业装备正在工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天宇 摄
无人插秧机、无人拖拉机等
智能农业装备的应用
可实现精量播种、精准施肥、精细施药
无人收割机
每天能收割七八十亩水稻
相比之下
种粮“老把式”单靠人力
一天只能收割一两亩
农机手开收割机
每天能收割50亩左右
“这几年,各个环节都实现了
‘机器为主、人力为辅’”
是这里新农人的普遍感受
这是2024年6月5日拍摄的位于江西南昌的智慧农场里,无人农业装备正在工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天宇 摄
如此“接地气”的“科幻场景”
正越来越多地在中原大地上演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充实“大国粮仓”,建设农业强国
中部地区正在努力构筑“新的长城”
统筹:樊华
文案:王若辰、刘力航、刘天宇、
熊家林、黄浩然
摄影/视频:刘力航、刘天宇
海报:马骁驹、康薇
新华社摄影部、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网、新媒体中心
联合制作
- 短短7天3场激烈冲突,火药桶引线被点燃,考验中国的时候到了2024-09-02